庐灵文化
集出版、艺术经纪、艺术衍生品开发于一身的集合型文化平台~

梁远 • 器三​ I 微展览NO.85

大行漆道

​文/梁远

 

前不久与几位朋友一起闲聊,谈论如何做漆,一位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大行漆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言虽说有些“霸气”,细心品味,其中颇有几分道理。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通常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是一个统一宇宙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漆”,当然是指天然漆,一种从漆树上流出的液体,俗称“大漆”或“国漆”。“大行漆道”之意就是提示人们,对于漆艺的研究,首先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大漆”的自然属性和特点,去研究、传承漆的文化和艺术,只有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大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材料,它包容一切的特质,含蓄,内敛的光泽,以及多种自然形态的表现,与其他漆质截然不同,这种优秀的漆质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品质,尤其是在对材料关注的当代,大漆的天然质感及其鲜明的特点使得其他绘画材料望尘莫及。
大漆不仅只是一种可用于绘画的材料,其用途广泛,具有“可用、可赏、可疗、可玩”等特点,关注研究大漆的这些特点,对于发展漆的艺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可用:
大漆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涂料,具有防腐,耐酸,耐高热等特点。漆液源于树木,在木质材料上有着极强的负着力,同时漆液粘连性非常高,“如胶似漆”表明大漆用途广泛的包容性,成为漆艺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存史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和使用漆的国家,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至今已有7000多年。战国文献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漆液作为涂料用于器物,从大量出土的文物中得以证实,战国及秦汉时期,在工艺上已有详细分工,出现了大量漆器用品,范围宽广,主要有床榻、棺板、几、俎、琴、鼓、奁、盘、盒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门从事漆器买卖的漆行,漆铺,明清时期,漆器的发展非常繁盛,漆器不仅仅作为贵重的生活用品,而在民间也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大漆不仅用于制造日常生活用品,还广泛地用于制弓、制矛、制盾的军事用途。《左传》中记有“组甲三千,被练三千”之说,将漆甲编制成战用的盔甲、战袍,以抵御兵器锋刃,在长沙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战国漆兵器,有漆弓、漆矛枪、漆箭杆等。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漆箭菔,髹漆皮甲胄。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了龟形漆盾。同时,在建筑上大漆也被大量使用,包括,帝王宫室,宗教庙宇等大型建筑。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都因规模宏大,雕梁画栋,豪华壮丽而闻名。大漆用于建筑,除了美化装饰作用外,还是为了木质结构建筑的长久保护。
目前,用于大漆髹饰的生活日用品逐渐被其他材料所替代,实用漆器的生产规模不断缩小,但在一些乡村里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它的影子。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大漆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保护涂料,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赏:
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以生存为目的,融入了实用需求;审美需求;宗教信仰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美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实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以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作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用大漆髹饰器物,不仅使它更牢固耐用,经过研磨后,还能发出美丽的光泽,适宜作花纹装饰增加器物的美感。在出土的漆器文物中发现有“漆屏风”,“镇墓兽”,以及绘制在不同器物上的纹样和绘画,这些精美的漆绘艺术,不但增强了器物自身的美感,也为独立意义上的漆艺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千年漆艺匠人们的不断实践,大漆的工艺技术有了极大发展,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收录了上百种漆艺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于20世纪兴起的漆画艺术,脱胎于传统漆工艺的技术,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画种,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门类。
“夹苎”技术的发展,扩展了立体漆艺的表现空间。“夹苎”技术,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主要用来制作漆盒,漆奁等日用器物,用“夹苎”技术制造人像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夹苎”造像在唐代十分流行,据史料记载:周证圣元年,薛怀义造公德堂“其中大佛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十人并坐,夹苎以漆之”。可见规模巨大,现存世界著名的夹苎像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供奉的鉴真和尚像,此像神情兼备,真实的刻画了鉴真大师生前的容貌,体现了唐代“夹苎”漆艺的高水准。“夹苎”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漆艺立体造型中最有特色的技术,胎体由大漆,灰,麻布,反复粘贴在一起,内外结合紧密,表层不易脱落,易于制作复杂形态,是漆艺立体表现的重要手段。
“雕漆”是另一种以审美功能为主体的漆艺技术。在几十道,或上百道的漆层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器物的任何实用功能已让位于人们对故事内容和雕刻技法的欣赏与把玩。雕漆工艺最早出现于唐初,经过宋元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今天雕漆工艺多用于屏风和立体器物的表面装饰,以供人欣赏。
可疗:
杨明在《髹饰录》的序言中写道:“漆之为用也其大哉,又液叶共疗疴,其意不小”。大漆当中的一些物质,可以致人皮肤过敏,却又能入药,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大漆医用功能还有:“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咳嗽,消淤血,痞结腰痛。”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制有漆叶青贴散,此药从漆树叶中提炼而成,具有:“久服可以去三虫,利五脏,使人身体轻捷,头发不白。”在日本,至今漆工还有吃漆液的习俗,常把新鲜的漆液滴在舌头上,用水服下。将漆树籽烤干,磨成粉末,当作咖啡服下。大漆的药物作用,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等待着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去开发利用。
可玩:
“师法自然”是中国艺术宏伟博大的深层境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显示了优美,温情的气质,个体生命一旦回归自然,便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新的价值体现,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大漆柔和,含蓄的光泽和广泛包容的涵纳力,符合传统“中庸”的哲学理念。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除纸以外,几乎都与大漆有关,从战国至秦汉,笔墨是以漆作书。漆墨为书,而以漆为砚,后来在毛笔的制作装饰上,墨的制作过程中,都可见到大漆的痕迹,用大漆制作的古扇、古琴,及其他文房饰品,古朴典雅,置于手中,充满了细腻,滑润,温暖之感,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闲暇时欣赏把玩的物件。自宋代以来,文人以品鉴古玩为雅事之风盛行,至今长久不衰,其根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崇敬之心和对文化教养情节的延续。这种对古董的收藏与把玩,与玩物丧志,有着天壤之别,它是以抒发心情为主旨,取法自然为雅趣,深居庙堂固可存兼济天下之志,远处江湖之远忧可有独善其自之乐。在夜深人静之时,在灯光下静静的把抚摩挲,反复观赏,用心品味,从中领悟到常人所未见到的美,使性情达到一种超脱和升华。
大漆的妙处不仅如此,做漆的过程也是一种磨炼品性,净化心灵的过程,简单重复的操作,需要一种心境如水、四大皆空的心态相配合,才能达到“巧夺天工”“技进乎道”的境界,试想,如能在修炼心性的过程后,欣赏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岂不是件快事。
以往的实践表明,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媒材,大漆的作用已超越出任何一种绘画表现材料,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融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从生活层面来看,追求一种“艺术的生活化”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使漆艺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是当今漆艺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今漆艺的发展,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漆艺教学的普及加快了漆艺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一个充满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漆艺创作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并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当我们的漆艺专业学生毕业后,竟不知大漆为何物时,不免令人担忧,此时,“大行漆道”的声音,更显得尤为可贵。

 

 

– 作品欣赏 –

古琴·仲尼式 长124cm 宽20cm 桐木 大漆 2012年

 

剔犀夹纻胎花器 长51cm 宽15.5cm 高34cm 大漆 麻布 2012年

 

剔犀夹纻胎盛器 长50.5cm 宽50.5cm 高47.5cm 大漆 麻布 2012年

 

素髹夹纻胎漆壶 高7.5 cm 直径7cm 大漆 麻布 2012年

 

剔犀夹纻胎红色水纹叶形盘 长82cm 宽29cm 高6cm 大漆 麻布 2014年

 

盛器 直径42.5cm 高16.5cm 大漆 麻布 纸 2015年

 

彰髹夹纻胎漆壶 直径7cm 高9cm 大漆 麻布 2015年

 

盛器 直径23cm 高24cm 大漆 麻布 纸 2015年

 

彰髹夹纻胎漆壶 直径7.5cm 高6cm 大漆 麻布 2015年

 

纸船 长55cm 宽20cm 高23cm 大漆 纸 2015年

 

彰髹夹纻胎漆壶 直径8cm 高6cm 大漆 麻布 2015年

 

葫芦胎漆壶 直径10cm 高13.6 cm 葫芦 大漆 麻布 2015年

 

裂变 直径37cm 高22.5cm 大漆 布 2015年

 

盛器 直径37cm 高22.5cm 大漆 布 纸 2015年

 

彰髹夹纻胎漆壶 直径7cm 高7cm 大漆 麻布 2015年

 

鱼型盘 长57cm 宽23.5cm 高20cm 大漆 麻布 纸 2016年

 

钵 直径24.5cm 高10cm 大漆 纸 2016年

 

三足碗 直径13.5cm 高9cm 大漆 纸 2016年

 

山之林木 长26.5cm 宽13cm 高61.5cm 麻布 大漆 2017年

 

茶器一组 绳胎漆盘 匏器髹漆小碗 2017年

 

山之云水 长26.5cm 宽13cm 高61.5cm 麻布 大漆 2017年

 

盛器-鸟 长60cm 宽23.5cm 高24cm 麻布 大漆 纸 2018年

 

花器 长42cm 宽37cm 高81cm 麻布 大漆 纸 2020年

 

吹 长51cm 宽51cm 高58cm 大漆 麻布 纸 2020年

 

花器 长42cm 宽32cm 高82cm 大漆 麻布 纸 2020年

 

盛器-鸭 长55cm 宽30cm 高23cm 麻布 大漆 纸 2018年

 

花器 长32cm 宽25cm 高58cm 大漆 麻布 纸 2020年


梁远

1957年出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院长。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漆艺创作研究工作,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及各种专业性展览,并多次获奖,报刊杂志发表多篇作品及论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

2016年7月 作品五件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国际漆艺双年展 福州

2016年7月 作品三件参加了院里组织的美术创作大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6年8月 作品一件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 北京国家博物馆

2016年9月 作品五件参加了湖北举办的国际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

2016年9月 作品一件参加“破冰时代”中国当代漆画展 北京水立方

2014年12月 3件作品参加《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 中国美术馆 收藏两件

2014年10月  4件作品参加《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 福州福建省美术馆

2014年9月 参加《守器——器.物.声,漆艺展》 石家庄美术馆

2012年4月 6件作品参加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2年7月 1件作品参加在韩国举办的国际漆艺展 韩国 青州

2012年11月 1件作品参加在韩国举办的漆艺邀请展 韩国 大田

2011年7月2日-11月13日 参加在“台湾”举办的2011台南国际树漆艺术大展

2011年10月16日-12月20日 参加在“北京” 举办的北京漆艺展

2010年9月 参加从河姆渡走来国际漆艺展 福州

2010年10月 参加大漆世界国际漆艺三年展 武汉

2010年11月 参加中国现代手工艺家提名展 上海

2009年9月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厦门

2009年3月 参加“造物、空间”漆艺邀请展 湖北美术馆

2009年1月 参加中国美术精品展 中国美术官

2008年10月 参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 获银奖 民族文化宫

2007年12月 论文《大行漆道》发表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7年10月 作品《漆扇》参加从河母渡走来

2007年 中国现代漆艺展 特邀评委

2007年9月 作品《夜巡》参加第二届中国漆画展 特邀评委

2006年11月 作品《漆虫》参加第二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展 特邀评委

2006年8月 出版粱远漆艺画集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6年8月 举办个人漆艺展——中国美术馆(四号厅)

2005年10月 作品6件参加《置换与重构》漆艺邀请展

2005年10月 作品《无题》参加青州国际双年展

2005年10月 作品《束》参加从河母渡走来——中国现代漆艺展

2005年4月 作品《迎春图》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2004年 漆画《迎春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2004年 漆器《本色》入选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展

2004年 论文《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手工艺》发表于“美术研究”杂志

2003年 论文《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手工艺》获2003年北京——中法“艺术与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双边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3年 漆器《龙凤纹园盘》《日》《夜》,入选“家—从传统到现代2003上海美术大展

2003年 漆画《消逝的记忆》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漆画展

2002年 漆画《守望者》入选首届全国漆画展

2002年 漆画《漆坊系列》5幅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并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2001年 漆画《脸谱》参加北京漆画邀请展

2001年 漆画作品4幅参加中挪“西北——东南”艺术联展,并赴挪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00年 漆器《香江之夜》《城市之光》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

2000年 漆器《香江之夜》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优秀

1999年 漆画《童趣》入选“中国漆画艺术展”送往越南展出

1999年 漆画《讲故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98年 漆画《海上作业》《藏女》《忘却的记忆》《童年的记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漆画卷

1998年 漆器《香江之夜》《黑洞》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漆器卷

1998年 参与编辑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漆器卷

1998年 漆画《冬日》入选“中日美术作品联展”,并获“和平艺术大奖”

1996年 论文《漆艺创作杂谈》发表于“艺苑”杂志

1996年 漆画《源》《忘却的记忆》入选‘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

1996年 作品参加’96中国艺术博览会

1995年 作品参加’95中国艺术博览会

1994年 作品《冬》《春》参加“韩中漆艺交流展”汉城展

1994年 中央电视台录制专题片,介绍本人

1993年 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

1992年 在美国举办个人作品展

1992年 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漆画研究会会员展

1990年 作品参加第一届中国漆画研究会会员展,同年赴日本展出

1989年 作品《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

1988年 作品参加北京漆画展

1987年 作品《长城续曲》参加全国青年画展

1986年 作品《凤鸟图》《无题》参加首届中国漆画展

1985年 作品参加北京11月画展

1985年 《装饰》杂志发表论文一篇

1984年 作品《建设者》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


庐灵文化微展览投稿要求:

  1.稿件接收邮箱:351687157@qq.com;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此投稿邮箱,必须为原创作品,拒绝抄袭。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地址、电话。

  2.微展览资料要求: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尺寸、类别和创作时间;所有作品图片须为高清拍摄,参展作品15〜20张左右为宜。并附作者近照一张及简历一份。

  3.文章格式:文章以1〜2千字文为佳,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年龄、简介等。文章若引用参考文献,请注明出处。

  4.文章发表:投稿资料经审核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知作者是否在本平台采纳发布。

  4.关于费用:本微展览以最大的宣传力度推介艺术家,由于存在一定成本,为达到“继续为艺术家服务”的原则,本微展览均需收取适当成本费(或者以作品置换的形式)。

  5.其它宣传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均会同步于本公司其它推广平台:今日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以及网易号上。

  6.延展合作形式:当与艺术家达成一定的合作默契后,本公司会提供一揽子的设计制作画册、小程序售卖、版权登记代理、宣传直播等相关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庐灵文化 » 梁远 • 器三​ I 微展览NO.85
分享到: 更多 (0)